“三季度公司也开始为理想小批量交付HUD。四季度的话即将进入到生产旺季,预计HUD出货量将会进一步的增长。”水晶光电近日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披露。
此前,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,2025年1-8月7米以上投影距离AR HUD TOP10供应商榜单显示,华为以33.87%的份额排名第一,水晶光电以22.95%的份额位列第二。
同时,市场仍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。

本周,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最新报告显示,今年9月,中国市场(不含进出口)乘用车前装标配HUD交付量再次突破40万辆(时隔8个月),达到44.49万辆。1-9月,累计交付305.87万辆,同比增长32.85%。
此外,好消息是,今年HUD的单价虽然还在下滑,但已经逐步趋于理性,行业恶性价格竞争态势得到缓解。同时,车企也在加快推出搭载HUD尤其是AR HUD/P-HUD方案的新车。

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,今年1-9月,中国市场在售乘用车标配HUD车型达到375款,同比上年同期增加21.75%;其中,AR HUD车型数量同比增长更是高达45.78%。
体验升级,被视为关键一环。
比如,今年首次上车HUD方案的小鹏汽车,宣布全新小鹏P7 AR-HUD新增趣味AR轻互动游戏:在被加塞、拥堵等开车糟心场景下,可以点击方向盘按键触发随机扔爱心、笑脸、emoji、烟花等AR动画。
这套由小鹏汽车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联合开发的「追光全景」车载AR-HUD,硬件方案基于车规级LCoS显示芯片+第二代车规级PGU成像模组,畸变率控制在1%以内,虚像距离达 10米,延迟低于100毫秒。
此外,得益于底层数据交互,HUD的信息显示功能,也更加丰富。比如,剩余里程显示、红绿灯倒计时、转向灯、导航预计到达时间显示以及倒车影像、盲区影像等功能。
实际上,一直以来,HUD仍主要以上车可用为主,在如何优化HUD功能以及交互体验方面,车企实质性介入二次(软件)开发相对较少。而随着硬件性能的迭代升级,软硬协同效应正在持续释放市场红利。
业内人士表示,近年来,HUD产品显示效果及人机交互体验不断优化,获得了越来越多车企和消费者的认可,市场认知度不断提升,并衍生出更多新的应用场景。
而技术突破仍在持续发力。
比如,泽景最新推出的HUD4.0,采用Local dimming技术,配合超高对比度的惊艳画质,不仅能提升暗光环境下的画面亮度,还能在高亮环境下充分发挥高峰值亮度优势,解决夜晚、隧道、阳光直射、进出隧道/车库等场景的痛点。
HUD5.0—Ultimate Mirror则是以超清分辨率(1920x1080)和152 pix/°超高角分辨率为基础,配合革命性的像素级动态背光控制技术,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光控—亮部细节锐利分明,暗部层次深邃丰富,呈现极致对比度表现。
此外,作为面向下一代辅助驾驶的创新解决方案,Slope+Parallel是其在研的下一代产品之一。其中,Slope具备6.5~11米虚像距离,可实现路面-信息动态结合,并且消除了信息投射仰角偏差,能够提供更好的景深感和更真实的地面融合效果,符合人眼视觉习惯。
而被小米YU7带火的P-HUD(全景式HUD),更宽广的显示画幅和更大的投影面积,尤其是受光线变化影响小的先天优势,也为车企提供了更多的可选项。
作为全球首个在概念车亮相P-HUD方案的车企,即将量产落地的宝马全新一代iX3也将首发搭载:40英寸、4K分辨率的投影画面(超高对比度),配合纳米涂层挡风玻璃,完全兼容偏光太阳镜。
业内人士表示,相比于传统HUD方案,P-HUD将有望彻底取代传统液晶仪表屏,成为增强型AI座舱交互的“标配”选择之一。目前,不少供应商也在主推这套技术架构方案。
比如,法雷奥推出的Panovision(P-HUD)全景显示产品采用了虚拟悬浮成像、分区调光显示等创新技术,实现了长度超过1米的超宽全景显示屏,横跨前风挡底部的两端。目前,这款产品已经拿下了中国头部车企大单,预计在2026年启动首批量产。
同时,该P-HUD还具备超视网膜级高清显示(对比度可达5000:1),高亮度(入眼亮度可达1000 cd/平方米)等优势,使得座舱内所有成员可以同时享受卓越的视觉画面,且画面质量几乎不受外部环境光影响。
而随着宝马等传统一线豪华合资品牌上车新一代HUD方案,市场增量也将从过去几年的自主品牌为主转为合资+自主共同发力的窗口期。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,今年1-9月,自主品牌标配HUD交付量贡献了整体市场接近80%的份额。
Copyright © 2025 山鸟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